什么是"杆孢虫病"(可能有错别字,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2:27:59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肝包虫病有两种类型,即由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单房性包虫病和由泡状棘球蚴引起的泡状包虫病,前者占85%。单房性肝包虫病由于包块局限治疗相对容易;而泡状肝包虫病由于泡状棘球蚴在肝组织内呈芽胞样向外突出生长,浸润肝实质,不形成包膜,与周围肝组织无明显界限,治疗困难。术中杀灭头节可用福尔马林、高渗盐水(3%~20%)、西托溴铵、过氧化氢溶液、聚乙烯吡咯酮碘和乙醇等,近年应用高渗盐水较多,手术前可预防性服用甲苯咪唑或阿苯哒唑。无论是哪种包虫病,外科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根据病情及有无并发症选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手术治疗目的:①灭活头节;②防止囊液外溢;③清除所有有活性的囊内容物;④消灭残腔。

1 内囊摘除术

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无感染的病例。切口一般选择在上腹包块隆起较显著处。手术显露包虫囊肿后,用湿纱布垫保护切口与周围脏器,纱布垫上再铺一层浸有10%甲醛溶液的纱布。在无胆汁漏情况下,再注入10%甲醛溶液杀灭头节,5min后吸出,如此反复2~3次,最后将囊内液体尽量吸净。注入甲醛溶液,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吸收中毒和外囊内壁呈硬化性改变或坏死。囊液吸净后,外囊切口做内翻缝合,以消灭残腔。一般囊内可不放置引流〔1~3〕 。完整内囊摘除术是肝包虫最理想的手术方法,适应证选择严格,要求有良好的麻醉,术者有娴熟的手术技能,助手协调的配合,该术式危险系数大。随着肝外科的进展及对肝包虫病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增加,对手术不仅切除寄生虫外生囊,同时一并切除因寄生虫囊肿引起的囊周肝实质病变区,即清除或减少在塌陷封闭囊腔过程中的障碍。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或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加置管引流术,此法是应用多年,各地采用最多的一种术式,约占肝包虫手术病人的96%,疗效确切 〔4〕 。

3 袋形缝合术

适用于已有感染的囊肿。在彻底清除内囊和囊腔内容物后,将外囊囊壁全层缝合于切口周围腹壁,腔内用纱布填塞引流。此种手术后常形成感染窦道,经久不愈。近年来已被闭式引流法所代替 。